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长期专注于近红外荧光手术导航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并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系统化的临床科研合作。近期,实验室与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合作,在近红外术中胸交感神经成像领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科研成果。相关研究工作以标题为“Near-infrared Intraoperative Imaging of Thoracic Sympathetic Nerves: From Preclinical Study to Clinical Trial”发表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IF 2016: 8.766)上。

      胸交感神经作为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种疾病的诊疗相关,如高血压、心脏衰竭和帕金森综合征等。然而胸交感神经节在可见光下难以分辨,目前临床上依靠肋骨法进行定位。但多项研究表明,解剖结构变异常常引起胸交感神经节相对于肋骨位置的变化。无法准确的识别胸交感神经节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和严重的并发症。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利用吲哚菁绿(ICG)开展了胸交感神经的预临床和临床研究。

      在预临床研究中,通过动物实验探索了ICG术中成像胸交感神经的可行性。将10只日本长耳白兔随机均分到时间梯度组和浓度梯度组,术前于耳缘静脉注射ICG。术中处死后,在近红外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离体标本,能够在每个兔子的脊柱两侧准确地识别T2到T5神经节。    

                                                                                                                                       

                            图一:兔子胸交感神经的离体成像和病理结果

      在临床研究中,共入组了15例肺结节患者,术前24小时于静脉注射5 mg/kg ICG。利用自主研发的近红外光与白光双通道系统进行了荧光导航的胸腔镜手术,术中所有患者的星状神经节(SG)到T6神经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神经链均可显影,信背比高达3.26(标准差为0.57)。

                              

                            图二:自主研发的成像系统和肺结节病人的在体成像

      该研究报道了荧光成像法能够在胸腔镜手术中直接成像胸交感神经,其有望取代肋骨法,成为术中定位胸交感神经的标准方法。术中实时成像胸交感神经有助于在后纵隔瘤切除等手术过程中保护神经,实现最好的预后。此外,术中成像胸交感神经在神经节或神经链的消融或切除中至关重要。这一研究结果为术中成像交感神经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论文链接:http://www.thno.org/v08p0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