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田捷研究员团队长期与中医针刺、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专家交叉合作,共同致力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揭示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合作攻关,连续在十余种国际SCI学术期刊发表了80余篇针刺机理研究论文,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著名西医专家在国际顶级期刊如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期刊上包括“first time(首次)”等的积极评价,编写了学术专著《现代针刺组学》(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组织召开了以“针刺穴位组学”为主题的第364次香山科学会议,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针刺机理研究道路。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内针刺机理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近期实验室对针刺机理研究方面十几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编写了学术专著《Multi-Modality Neuroimaging Study on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http://www.springer.com/cn/book/9789811049132)一书,并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

                                                         

图一:《Multi-Modality Neuroimaging Study on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专著封面

      针刺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确切的临床疗效以及完善的系统理论。千百年来,针刺医学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健康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为突破点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但仍存在着研究穴位、经脉局限,疾病覆盖面单一,方法学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田捷研究员团队秉承多学科交叉理念,与中医针刺、医学影像等多学科专家合作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方法,对针刺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科学进展。

      基于中医针刺的临床特性,团队提出并验证了针刺效应持续性,指出了国际针刺机理研究在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适合针刺特性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在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时空编码脑网络理论假说,将针刺机理研究由空间定位研究拓展到时空网络分析层面,打破了针刺穴位特异性的研究的瓶颈。在针刺的临床应用上,发现了网瘾、毒瘾和偏头痛等针刺典型适应症的靶向性作用机制,揭示了针刺治疗疾病的影像学靶点,从影像学角度为针刺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该专著首先回顾了早期针刺机理研究的结果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针刺持续性效应和针刺时空编码脑网络理论,以及针刺临床应用中针对典型适应症所存在的靶向性作用机制,最后对针刺机理研究未来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Multi-Modality Neuroimaging Study on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是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编著、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第二部学术专著。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编写的专著《Molecular Imaging: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http://www.springer.com/cn/book/9783642343025)于2013年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后在该出版社网站的付费下载量累计达到48600余次,极大推动了中国分子影像研究的传播工作。

图二:针刺作用机制的传统解释与针刺时空编码脑网络假说

(引自Wei Qin, Lijun Bai, Zhenyu Liu, Peng Liu, Yi Zhang, Jixin Liu, Kai Yuan, Baixiao Zhao, Jianping Dai, Yijun Liu, Jie Tian. How the ancient art of acupuncture works: Neuroimaging studies shed light on brain activity in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Psychophysiology (Science/AAAS, Washington, DC, 2015), p. 38-40. This is a sponsored supplement, published together with the 2 October 2015 issue of Science.)